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教育推廣講座

教育推廣講座

第一場日期:9/21(六)

時間:10:30-12:00

講師:武瑋/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講題:漢唐中原與佛教藝術 

簡介:西元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作為東漢政治中心的洛陽成為早期佛教經典翻譯整理的源興之地,並由此佛教義理開始向中國傳播。經曹魏西晉時期,至北魏遷都洛陽後,佛教在統治政權的強力支援下得以迅猛發展,佛教義理與中國本土思想文化進一步結合,逐漸流布至社會各階層。以洛陽為中心,在皇家及權貴的贊助下中原地區開始大規模的鑿窟造像,營建佛教寺院和修建佛塔等;民間佛教信眾亦興起雕鑿石造像,鑄造銅造像和抄寫經文等,便於供奉信仰和祈禱還願。隋唐時期,佛教文化深入流播到時人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學、繪畫、建築、音樂、風俗等領域,而中國自漢唐盛行的傳統文化也較多融入到佛教藝術中,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審美情趣的風格,將中原佛教藝術推至鼎盛時期。

第二場日期:9/22(日)

時間:14:00-16:00

講師:余江甯/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

講題:龍門石窟:佛教藝術〝中國化〞之典範-以賓陽中洞為例

簡介:龍門石窟作為中國古代兩大造像高峰期北魏和盛唐的皇家石窟、國家工程,其雕刻藝術遠承印度中亞、近承雲岡,是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典範,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本講座以賓陽中洞為例,對佛教藝術的中國化進行解讀。

講師:楊超傑/龍門石窟研究員

講題:血脈相連-龍門石窟與館藏文物的關聯思考

簡介:龍門石窟館藏石刻文物的來源大致有龍門石窟、遺址發掘、採集、徵集、調撥、捐贈、移交、購買等。文物本體所蘊含的資源資訊或多或少都與龍門石窟區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本報告即是立足於龍門石窟石刻類館藏文物,結合龍門石窟造像實例,分別從優填王造像的數量、“鑲嵌”造像、地藏菩薩造像題材、唐代佛像的髮髻特點等4個方面,探討了與龍門石窟“血脈相連”的相互關係。

地點:本館二樓多功能教室